■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彩娜
逐梦苍穹,探索不停,江苏正在成为我国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从未来三年的布局,可一窥江苏的信心和决心。近日印发的《江苏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(2023-2025年)》提出,将围绕大飞机、“两机”及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聚焦“机、箭、星、船、器”重点领域和沿沪宁重点区域,系统推进自主创新、强链补链、企业培育、开放合作、融合发展等重点工作,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。预计到2025年,江苏全省航空航天产业产值超过1500亿元,新增省级以上“专精特新”企业50家以上,全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航空航天产业基地达到10个以上。
锚定千亿级“蓝天赛道”,江苏早已开始布局蓄力。产业政策积极引导、高端人才加快引进、重点企业敢闯敢试……作为制造业强省和经济大省,江苏近年来充分发挥创新资源优势以及“近水楼台先得月”的区位优势,积极承接上海作为长三角大飞机产业链核心的溢出效应,并快速成长为供应链的核心成员,在追高尚远的空天探行之路上持续攀登跃升。
其中,颇为亮眼的是南京和苏州。南京目前已在动力系统、机电系统、航电系统、航空材料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研发和生产能力,初步构建了以动力系统制造、机载系统制造、无人机研发、空管系统开发等为重点的产业体系。
图片来源/新华社
苏州则瞄准大飞机产业、航天产业、通用航空产业、航空智能装备和航空功能服务5个重点领域,发布了《苏州市发展航空航天产业三年行动计划》《苏州市促进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若干措施》等大力支持产业集聚发展。截至2021年底,苏州航空航天产业规模已达300亿元,重要零部件及配套企业200多家,涉及动力系统、机电系统、航电系统、航空材料等众多领域。
航空航天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,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,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技术水平、工业基础和综合实力。一方面,航空航天产业附加值远超其他产业;另一方面,航空航天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溢出和带动效应明显,其利好将成为带动城市产业转型的“强心剂”。正因如此,当前浙江、广东、天津、成都、沈阳等地区发力航空航天产业,吸引一批科研院所、民营企业等入场探索,开辟出一条更开放、更多元、更市场化的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新赛道。
比如,《浙江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》提出,将力争重点领域制造能力、关键环节创新能力和场景应用服务能力显著增强,到2025年实现航空航天产业倍增式发展,建成全国航空航天产业新高地、民营经济融航发展先行省。到2035年,跻身全国航空航天制造强省之列。
作为我国航空工业的发祥地之一,沈阳制造基础雄厚、科研实力突出、人才储备丰富,现已形成覆盖飞机整机及民用飞机大部件、航空发动机、航天发动机、燃气轮机等完整的航空全产业链条。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大潮中,沈阳将构建“4+2”产业发展格局,力争到2025年航空航天产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。
面朝苍穹,仍需脚踏实地。相较于西安、成都、沈阳等航空航天产业先发地区,江苏还有一定的差距,要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还需下大功夫,比如明确功能定位,统筹优化产业发展布局;集聚优势资源,开展核心技术攻关;完善支撑条件,夯实产业链供应链基础;整合关键要素,构建产业创新发展平台等。
以自身优势重构差异化竞争力,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千亿级航空航天产业集群,期待“苏大强”开启一场敢闯敢为、创新进取、执着追求的逐梦之旅。
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。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,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。
总 监 制丨王辉王继承
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
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