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)
近年来,我市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融。图为在洛阳桥片区,天空与湿地、城市建筑交相辉映,美不胜收。(林升 陈晓东 摄)
昨日,记者从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获悉,5年来,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积极成效,以实际行动助力21世纪“海丝名城”建设。
坚持保护优先,守住自然资源红线。扎实开展市、县、乡、村四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,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4226平方公里,着力构建以“一屏、一带、三廊、双核、多点”为骨架的生态安全保护格局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,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,我市近三年违法占用耕地比例均低于5%。
坚持生态优先,改善自然生态环境。一是在全国首创生态连绵带规划建设,构建“生态屏障—生态廊道—生态体验”三级结构体系,有机融合“山、海、江、城”,环泉州湾区域22个生态连绵带示范项目有序铺开。二是在全市范围内投入生态保护修复资金10.48亿元,修复矿山、滨海湿地生态面积1038万平方米,创建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1个、国家级绿色矿山3个。三是启动实施4个重大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,修复红树林2912亩,清除互花米草5026亩,修复海岸海堤9.3公里,筑牢海洋生态安全屏障。
坚持节约优先,提高资源利用效率。扎实推进盘活利用低效用地国家级试点工作,有序开展“标准地”改革,出台存量工业用地提质增效、林耕互换、历史遗留建设用地处置等20份政策文件。我市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试点实施方案获自然资源部批复同意,是全国唯一试点城市,并率先推出“清单+分类处置”措施,可盘活利用新旧海岸线之间土地5万亩。深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,5年来共处置批而未供用地14.6万亩、闲置土地2.6万亩,每年均超额完成部、省下达的处置任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