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日热文:大凉山不该成为卖惨视频“取景地”

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  2023-02-22 00:09:25

破旧的房屋,昏暗的灯光,老人和小女孩在火塘边吃饭,身边杂物堆积,主播指着低矮的小屋说,“这是祖孙两人居住的地方……”类似场景,是自媒体博主“云南波波”(曾用名:波波善行)的常见视频“画风”。不少网友在看过相关内容后直呼“太心酸”,并表示想资助这些家庭。

图片来源:极目新闻

然而,近日封面新闻记者在实地探访后,却发现了这位“慈善博主”的另一面:当地多名村民确认,此博主的多条视频内容都是“导演”的。比如,他曾自称“资助”一名老人3000元,但视频拍完后,又收回了2800元;村民肖婆婆明明住在干净明亮的房子里,可博主却要拍她在不住人的生产用房中“假装艰难生活”的样子,旁边还有一位“借来”的“可怜孙女”……


(相关资料图)

无疑,这又是一些套路满满的虚假“卖惨”视频。剖析这位主播的做法,也不难发现其中的“精明”之处:把大凉山作为“取景地”,迎合着人们对偏远山区的苦难化想象;以老弱病残等群体为重点“展示”对象,能天然地激发人们的悲悯之心;精心炮制的“悲惨身世”“无法上学”“孤苦无依的生存状况”等苦情戏码,也如一层层不断叠加的“催泪buff”,精准戳中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。

此时,所谓的“慈善博主”再及时现身,假装行善,自然就很容易收获一波好感。等自己的“正能量”人设立起来了,流量吸引得差不多了,便可以通过直播打赏、带货等形式将人们的善心“变现”。满眼望去,全是无底线的算计、戏弄与欺骗。这种把慈善当生意的“小算盘”打得越精明,就越令人心寒与愤怒。

图片来源:极目新闻

如此恶意透支社会善意,不仅有违最基本的道德观念,也会造成一系列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。首先,它对网友和被拍摄者造成了双重伤害。毕竟,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善心被愚弄,也没有人希望自己不经意间成为被他人“操纵”的“工具人”。不管是表演“发钱”,还是忽悠山村孩子讲述虚假的失学故事,本身就是赤裸裸的欺骗行为,是把消费他人的苦难当作为自己牟利的工具。

在短视频平台上,类似的摆拍卖惨视频变多后,也会抬高社会信任的成本,让人们看到“苦难故事”时的警惕性越来越高,献爱心时的顾虑越来越多。不少网友就无奈地表示:现在看到类似视频,第一反应不是感动,而是质疑,行动的门槛无形间变高了。更可怕的是,正是因为这些视频经过精心炮制,戏剧性强,“悲惨浓度”较高,更容易争取到人们的关注。相较而言,那些反映现实困境的真实求助视频,却因看起来不够“惨”而被淹没和遮蔽了。在慈善领域,这种畸形的“通货膨胀”百害而无一利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近些年,大凉山似乎成为很多摆拍卖惨视频的“取景地”。早在2016年,就有网络主播在大凉山做公益时“表演发钱”,直播结束后就收回“善款”;2022年,又有自媒体博主发布“凉山15岁女孩每晚捡瓶子卖钱交学费”的视频,此后被发现捡垃圾挣学费等情况均不属实,属编造虚假信息博取眼球吸引流量。

这些虚假视频,都在有意无意地利用且固化着当地贫苦、落后的刻板印象。但正如后续辟谣指出的,所谓的“凉山儿童贫穷无助”情况并不属实,很多村民也搬进了宽敞明亮的现代化住房。“卖惨”视频的扭曲化呈现,不仅有损当地形象,更是对多年来,当地人与扶贫干部共同努力、全面脱贫的努力成果的不尊重。

慈善之所以动人,是因为它以真诚为底色,以真实为基础,体现了人之为人的基本共情。而所谓的摆拍“卖惨”视频,完全是无视事实、漠视他人的利己行为,只会消耗宝贵的社会善意。这样的廉价苦情戏码,该被叫停了。

撰文/任冠青

精彩推送